清明时节,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清明习俗,我院于2025年4月3日13时30分至15时举办了“弘扬传统文化,青团寄思清明”主题活动。活动通过青团制作、文化讲解与互动交流,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感受清明节的深厚内涵,体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是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其两大核心习俗。为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我校以青团为载体,将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
活动伊始,后勤保障处孙凤娇老师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学生工作处陈奕帆老师从清明节的起源、习俗到青团的象征意义,和同学们介绍了开展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而祥和。工作人员早早地准备好了青团预拌粉、艾草汁、豆沙馅、咸蛋黄肉松馅等制作青团所需的食材,整齐地摆放在桌上。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大家身着围裙、头戴厨师帽,有条不紊地忙碌起来。从将艾草汁倒入糯米粉中搅拌成絮状,到揉成光滑的面团,再到包入馅料、捏合封口、搓成圆润的青团,每一步都认真细致。尽管手法略显生疏,但大家互帮互助,创意频出,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食堂师傅现场示范青团制作:将艾草汁揉入糯米粉,揉捏成碧绿面团后填入豆沙、蛋黄肉松等馅料,收口搓圆。学生们全神贯注,有的捏出“小熊猫”“刺猬”等创意造型,现场笑声不断。参与者分为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揉面、包馅、塑形。揉面时的“三揉三醒”技巧、包馅时的防漏秘诀,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技艺的匠心。

在制作青团的过程中,活动还穿插了对清明节来历、习俗以及青团历史故事的讲解。大家了解到,青团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寒食粿,宋代《东京梦华录》中也有相关记载。青团不仅是一种传统美食,更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先辈的追思。通过亲手制作青团,参与者们仿佛把整个春天揉进了美食里,将清明文化记忆以可触可感的方式根植于心。活动尾声,青团蒸熟后清香四溢,师生共享劳动成果。学生感慨:“青团里包着的不仅是馅料,更是千年文明的智慧!”


此次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青团制作技艺,更在指尖传承中深化了对清明文化的理解。正如学生所言:“揉面时的专注,让我懂得慢工出细活;包馅时的协作,让我体会到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未来,我校将继续以节气为媒,开展更多文化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青春校园中生生不息。
图:234410129宫雨辛、233110139王欣茹
文:学生工作处陈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