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9日至1月20日,心理学博士叶斌老师受邀来我院做辅导员心理培训。叶斌老师是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师和督导师,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在心理咨询和企业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此次培训的目标是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吸引了许多专、兼职辅导员前来。
1月19日上午9点,培训在综合楼709正式开始。叶斌老师首先用三个热身活动活跃了现场氛围并引出了培训的第一个主题:洞察人心与高品质沟通。叶老师用苏东坡和佛印的故事向大家传达了佛由心生和投射的原理,强调了自我觉察的重要性。作为辅导员,要做到察己与知人,必须了解一些诸如“移情”这样的重要心理学理论和机制、避免一些思维的盲点。叶老师特别提到了萨提亚的人格冰山,引导辅导员们要有意识地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更好地进行沟通。对于如何进行良好的沟通,叶老师提到了三个面谈要素,即内容、语音语调和身势语。其中,身势语是平时大家容易忽略但却异常重要的。为此,叶老师举例了多个常见的身势语,并让各位老师通过自己模仿来切身体会这些身势语背后的意义。比如在谈话时,若是双臂交叉抱胸前或双手交叉相握大拇指相顶,边谈话边摇晃椅子或敲腿均是沟通不良的信号。而双腿放松交叉,身体前倾,脸和脚尖朝向对方则证明谈话者对谈话内容有兴趣。叶老师还和各位辅导员一起观看了克林顿的新闻发布会视频和马云的访谈视频,与大家一起探讨了他们微小身势语背后的心理状态,精彩的解析引人入胜。同时,神经语言程式(NLP)中的相关知识也使辅导员们了解到可以通过镜映、匹配和交叉镜映的技巧来建立亲和感。另外,关于情绪的识别,叶老师提供了15张人脸的上半部图片给各位老师做测试,引导老师们通过仔细观察微表情来了解人的情绪。
此次培训的第二部分主题是价值观探索与生涯规划。叶老师用“生命树”和“最后的话”两个活动帮助老师们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自己。通过“生命树”的活动,大家领悟到自己对于生命过往中的糟糕亦或成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新的认识,而对于未知的将来,科技的进步将会带来巨大的变化,拥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千变万化。在“最后的话”这个活动中,叶老师要求大家写出在只剩一年的生命时间里最想做的十件事和最后想留下的话。伴着音乐,大家投入地写着,有的老师还流下了泪水。在活动后的分享中,许多老师提到了原来有些事情不是到了生命的尽头才可以做,现在就可以行动起来;原来自己对于家人的牵挂是那么深,对于有限的生命应该倍加珍惜。
两天的活动虽然短暂,但大家却在此次心理培训中受益匪浅。叶斌老师用他风趣幽默、触及心灵,专业而又通俗易懂的讲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辅导员们将会学以致用,用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提升价值感和幸福感。

文:蒙晓菁
图:哈昀